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我简直激动地要跳起来了。就好像四年前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样,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我现在浑身充满了干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6级毕业生陈迪到现在都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118名同学毕业后将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克拉玛依迎来新的建设者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啊克拉玛依……”这首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克拉玛依之歌》曾在大江南北被广为传唱。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黑油”,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克拉玛依第一代石油工人
1955年7月,由8个民族、36名工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挺进克拉玛依。当时的克拉玛依荒无人烟,最高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冬天低温达零下40摄氏度,用水要到40公里外用骆驼驮,十三级大风能把帐篷刮起。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钻井队开发出了克拉玛依一号油井。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1960年,克拉玛依产油量达到160万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油田。
一代代石油人在这片土地挥洒着青春汗水。2015年,教育部批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2016年,校区在16个省(自治区)共招收497名本科生。克拉玛依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的建设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全景图(来源:学校官网)
今年6月,这个校区送别了第一批毕业生,共435名,其中石油学院215人,工学院220人。截至7月5日,毕业生中已签约227人,其中有123人选择在疆内就业,93人在克拉玛依工作,分别占就业学生总数的54%和41%。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思是立志不贪求简单者必能成功,做事不躲避困难者定能前进。是什么样的动力,让这一百多位毕业生选择扎根新疆、建设西部?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学生陈腾辉在大一时,深入塔里木油田生产一线看到的一条标语。这趟社会实践也成为了他终身难忘的记忆。去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0米,一路都是摸索着回去的。到住地的时候,嘴里、头发上、衣服上都是沙子和灰尘,而这些经历对油田的石油工人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简简单单的14个字,立在公路旁的沙漠上,旁边是石油工人们用心培育的绿化带,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那不仅是对石油工人最好的阐述,也是对石油精神最高的赞美。”从此他便萌生了留疆工作的想法。为此,他抓住学校实习的机会,大三去克拉玛依炼油厂,大四去到华隆公司与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积累实习经验。毕业后的他成功签约了位于克拉玛依的独山子石化公司,稳稳地在新疆扎下了根。
王怡凝是石油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也选择留在了新疆。与其他留疆同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出生于阿勒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小时候,新疆的落后与贫穷让她想走出新疆,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但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后,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两次实习让她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投递简历时,她也发现不少其他省份的同学都选择了新疆。
“以前家里老人经常听一首歌,里面唱的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么多其他地方的同学都希望新疆发展得更好,我作为一个地道的新疆人,又是对口专业,没理由不留在家乡,回报家乡。”站在毕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她坚定地留在了新疆油田公司,为祖国的油气勘探事业贡献力量,发光发热。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相信这群年轻人会为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