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相当薄弱,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探索,其中确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性原则是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教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基本准则。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要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廉洁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实际,确立具体的指导性原则:
一、宏观指导原则
校园廉洁教育既要宏观上整体把握,又要微观上探幽入微。从宏观层面上讲,我们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廉洁教育要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展开,不能脱离主题。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廉洁教育要以育人树人为终极目标,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念必须体现在教育人和塑造人的精神层面上,以此约束和激励教育者自觉地实施教育行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二是廉洁教育要与高校“三风”建设整体推进,互为作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永恒主题。廉洁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营造重操守、讲诚信、有秩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促进“三风”的不断纯正优良,为培养良好“三风”提供舆论导向作用。反过来,加强“三风”建设,严格学校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形成优良“三风”格局,又为廉洁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三是廉洁教育要体现高校的特色。廉洁教育应突出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力倡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效率诚信、民主法制、和谐中国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教育学生将来要具备公道正派、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廉洁诚信、奉献爱心等优良品德和行为操守。四是廉洁教育要适合大学生特点。要力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开展廉洁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廉洁教育内容,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先进性和大众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廉洁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时代意义。
我们除了在宏观上把握外,还要在微观上进行不同视角的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效果。从微观的角度上看,我们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
二、正面引导原则
当代大学生,从思想认识上看,他们正处于知与不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和交错发展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应避免“完全成人化”的做法,其教育内容、教育的侧重面、教育的组织形式都应当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正面引导为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正面理论灌输与疏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两个务必”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合理解释、典型事例等正面说服教育的方式,来影响与规范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发展,让他们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反腐倡廉对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受教育。二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教育,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应当怎样去做,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美丑的能力。三要大力宣传革命先烈和建国以来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高尚品德与感人事迹,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倡廉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弘扬正气,榜样示范,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迅速占据大学生的头脑,从而提高廉洁教育的旗帜效应和正面效果。
三、心理疏导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单纯,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和社会阅历有限,因此高校廉洁教育应善于进行心理疏导,立足于促进大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全面完整。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长期存在,是一种顽症,很难根除;有的认为“存在即为合理”,不能消除腐败,只能去适应;也有的甚至认为“共产党已经变质”,缺乏对反腐败必胜的信心。对于大学生客观存在的模糊认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会给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社会各种腐败现象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肯定会遇到各种思想观点的挑战,不能简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只有坚持心理疏导的原则,善于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引导学生把各种意见和心理话说出来,并对其进行深刻分析,肯定其正确之处,指明其谬误之处,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导到积极的、正确的、健康的轨道上来。要善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控制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和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既要让大学生看到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的一面,更要让大学生看到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激励学生坚定反腐倡廉的信念,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要慎用警示教育,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堆积反例,把校园廉洁教育一味地搞成“反腐败形势报告会”,尽量避免大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
四、教学相导原则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接受水平,做到施受相宜,增强大学生的可接受性。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将传授廉政理论知识,培养“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念,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判断,作为教育的侧重点。在内容设计方面要体现梯次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受教育者渐入佳境,不能全盘照搬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搞成“空对空”的理论说教,徒增师生的心理负担。在教育方式上多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讨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要求上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不能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大学生,不能急功近利,寄希望于一蹴而就,要注意按照人的道德品质的各个要素,把握知、情、意、信、行的内在联系,做到兼行并进,平衡发展,使大学生逐渐形成“敬廉崇洁”意识,养成“敬廉崇洁”行为。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对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一般学生要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全面渗透原则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用廉洁教育取代所有的德育工作,也不可认为德育教育就是廉洁教育,而是要将廉洁教育融入各种教育载体、内容和环节之中,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只有坚持全面渗透原则,才能够真正夯实校园廉洁教育的基础,提高廉洁教育的整体效应,提升廉洁教育的空间层次。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灌输基本的廉政理论知识,在方法上采取空洞的说教,“纸上谈兵”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校园廉洁教育也会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变为海市蜃楼。因此,我们要将大学生廉洁教育切实地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法律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以及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等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度,在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实现真正的“双赢”;要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高校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并且延伸到“第二课堂”,使廉洁教育有如涓涓细流,徐徐浸润,渗透到学生头脑;要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善于抓住大学生入学、实习、考试、答辩、求职、毕业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习;要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使廉洁教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应有的约束作用和管理的效果,诸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考试舞弊、论文造假、贿选干部等校园不良亚文化行为,必须坚持柔性教育和刚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提高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廉洁的自觉性。
六、生态育人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崇尚和遵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无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开展校园廉洁教育,相对于已成一定合理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高校其他教育活动来说,更迫切需要环境和文化的衬托和催化,坚持生态育人原则。因此,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遏止腐败现象在校园的滋生和蔓延,建设清正廉洁、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以增强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可信性。要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弘扬大学文化的批判精神,抵制社会各种腐败现象、腐朽文化对高校的侵蚀和占领,在校园内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尚,用积极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不断充实和改造师生的精神世界,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支撑。要坚持“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方针,继续深入推进对高校教职工的反腐倡廉教育。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地落实,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廉洁从教行为,不论是学校的党员领导干部,还是身处一线的教职工,无一人例外,都要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廉洁从教、示范育人的思想,以廉洁自律的优良品德为学生提供榜样示范效应,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